袁盎是怎么死的-晁错之死?
晁错之死
晁错是因为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被腰斩于东市而亡。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上了一篇《论贵粟疏》。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
面对这种商人势力日趋膨胀,农民不断破产的局势,晁错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建议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贵五谷而贱金玉。其二,贵粟。 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帝接受了。
接着,晁错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务农桑,薄赋敛,广蓄积;号令有时,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利民欲,即满足人民的欲望,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西汉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的口号
刘濞的口号:诛晁错、清君侧
“诛晁错,清君侧”本身就是吴王刘濞的借口,他看到自己军事上的胜利,并在政治上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哪里肯因汉景帝杀个晁错就善罢甘休。吴王刘濞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汉景帝后悔不跌,只好让周亚夫词条继续抵抗七国的进攻。周亚夫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
汉景帝的大臣排名
1.周亚夫,他曾经帮助景帝消灭了吴楚叛军,稳定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周亚夫的爸爸是著名的功臣周勃,父子两代都是名将,而且都为刘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周亚夫这个人性格太耿直,而且没有政治天赋,虽然立功很多,但是在朝堂上多次犯错。周亚夫最终得罪了汉景帝,导致丢了官职,而且还被皇帝针对,最终被抓紧监狱,这位大将军绝食5天后,因为心里太憋屈,导致吐血身亡。
2.窦婴
作为一名外戚,他却不像那些公子哥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他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而且懂军事,吴楚叛军反抗朝廷的时候,就是他坐镇荥阳主持平叛。窦婴性格上有一个弱点,就是为人耿直不懂变通,他曾经公开顶撞自己的姑姑,结果差点被开除宗籍。后来,窦婴和田蚡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但是他却不懂得变通,只知道硬顶,结果被陷害而死。
3.晁错
他是景帝的老师,是一个能人,文化素养极高,但是缺乏远见。为了帮助景帝做点事,晁错鼓动皇帝削藩,虽然这是件好事,但是当时的西汉王朝经不起这种折腾,果然吴楚联军起来反抗朝廷。景帝听信袁盎的意见,把晁错砍成两半,但没能阻挡叛军进攻,这次事件虽然被平息下去了,但是对西汉王朝还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七国之乱时候晁错被杀有点亏
西汉时期吴楚7国之乱,景帝诛杀晁错,算不算是赔本的买卖
西汉时期,吕后薨逝,诸吕被灭之后,代王刘恒被选为皇帝,继承大统,是为汉文帝。文帝刘恒是刘邦的庶子,加上汉初所立的各刘姓诸侯王经过两三代的传承与更迭,其与文帝之间的血缘关系逐渐疏离。所以,各诸侯王从心理上都不怎么顺服文帝,文帝的地位也就不是很巩固。比如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就分别在文帝三年和六年的时候起兵谋反。虽然,当时这些叛乱都被镇压了,但是,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
于是,到了景帝时期,晁错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这样一来,就损害了各诸侯的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景帝以为这样就可以平息各诸侯的怒火,然而,事态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那样发展。虽然,晁错被诛,但是各诸侯依旧举兵西进,景帝没办法,只能派周亚夫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