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飞行。
“斯普特尼克1号”(俄语:Спутник-1,又称“卫星一号”,俄语名原意“旅行者”)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由卫星号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斯普特尼克1号”在轨运行了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运转了六千万公里,最后于1958年1月4日脱离轨道坠入大气层烧毁,从此宣告人类航天时代的到来。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震惊了全世界。这一事件激发了全世界的热情,并加速了美国羽翼未丰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无疑人类第一次将卫星送入轨道的那一刻,具有划时代的意,而对于美国人来说,除了震惊还有挫败。
人类第一颗卫星
第一颗人造卫星叫东方红一号,是中国于1970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该卫星的发射标志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发制造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叫什么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在卫星会一直循环播放《东方红》这首歌。东方红一号卫星工作28天,于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直到现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在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民生很重要,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样重要。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紧随其后,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将“探险者一号”卫星送上太空。世界各国将争夺的焦点由陆地转向了太空,这也成为了中国可以有效提高国际地位的一个契机。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有效写照,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发射时间
人造地球卫星是指发射到绕地球轨道上作短期或长期运行的人造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被送入轨道,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轨道上运行了92个昼夜,绕地球飞行1400圈,总航程6000万公里。于1958年1月4日陨落。为了纪念人类进入宇宙空间的伟大时刻,苏联在莫斯科列宁山上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碑顶安置着这个人造天体的复制品。[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发展沿革
人造卫星的概念始于1870年。人造地球卫星是指发射到绕地球轨道上作短期或长期运行的人造航天器。其运动服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其轨道一般是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特殊情况下是以地心为中心的圆。它离地面的高度根据用度而定,从几百公里到几万公里不等,一般不低于200公里。
第一颗卫星的设计和制造,主要由前苏联著名的火箭和宇航设计师科罗廖夫领导的试验设计局完成。卫星由镀铬合金制成,重83.6公斤,外表呈圆球形,直径58厘米,轨道远地点为986.96公里,近地点为230.09公里,每96分钟绕地球一周。卫星载有两部无线电发报机,通过安置在卫星表面的4个天线,发报机不断地把最简单的信号发射到地面。世界各地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当时都接收到了这一来自外空的信号。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的一种航天器,占全部航天器的90%左右,在科学、军事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以科学探测和研究为目的有天文卫星、观测卫星、地球物理卫星、大气密度探测卫星和电离层卫星等;用于军事目的的有照相侦察、电子侦察、海洋监视、核爆炸探测、导弹预警、拦截等卫星;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有通信、导航、气象、测地和地球资源等卫星。
正是考虑到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人类探索外空的道路,以及1946年10月10日外空条约生效,1999年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的与会国一致建议,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作为“世界空间周”。这一意见得到了联合国第54届大会的核准。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颗
是“斯普特尼克1号”。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震惊了全世界。
“Sputnik”来自俄语,意思是“全球旅行的伴侣”。它是一个很小的金属球,重量只有83公斤(184磅),由R7火箭送入太空。这颗小卫星携带苏联在国际地球物理年工作的一部分——一个温度计和两个无线电发射器。
“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每96.2分钟环绕地球一周,每21天通过无线电传送一次大气信息。仅仅在发射57天后,人造卫星就在重返大气层时烧毁了,但这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探索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