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造船厂位置基本都是公开的,开战时会不会被第一时间打掉?

任何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肯定会将对手的重工业设施作为重要的袭击对象,造船上当然逃不脱打击。

但是,一般来说,人们不会把造船厂当成“开战第一批打掉”的目标。

第一批被打击的目标往往是军事目标,如军用机场、军用弹药库、军工厂、兵营和指挥部等等,以确保削减对方的军事实力。

人们更热衷于在长期的作战中消灭对方的船厂。

比如英德之间的不列颠空战,德军开始时将英国的各个重工厂列入轰炸目标,取得了非常好的战略效果,英国人差点生产不出飞机,下水不了舰船。

但指望“第一时间打掉”也是不可能的,越重要的目标拥有越高的防御级别,船厂这类目标不仅有大批的防空炮护卫,还有雷达和战斗机时刻救场。

再加上船厂面积巨大,结构坚固,还设立了严格的灯火管制和伪装,其实它并不是那么好攻击。

换句话说,对付船厂这种重要目标,很难将其一波带走,需要长期不断地破坏。

可如果将轰炸资源和战术时间大量地耗在这上面,整体战略上就会得不偿失。

二战时英国政府为了阻止德军轰炸重工厂,制造了很多以假乱真的目标,这也让德军很难正确轰炸。

他们甚至以轰炸德国平民的方式,开启了“无限制轰炸”,成功让德军将注意力转到报复英国平民上,从而让重工厂得以喘息,最后逆风翻盘。

后来英国人反过来是追着德军工厂炸,将之炸到躲藏进深山老林。

同时德军的水坝、运输线也都成为轰炸目标,船厂……1944年德国海军就没剩下能打的了。

日本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参考下“杜立特空袭”的数据。

战争早期的美国无法空袭日本本土,所以他们用航母搭载陆航轰炸机的方式完成了这次壮举。

在这次宝贵的轰炸中,美国将大量的日本工厂作为第一攻击目标,炸了个满地开花。

1号机对东京的大工厂投掷了4枚燃烧弹。

2号机队轰炸了天皇宫北面的1个弹药厂和1个弹药库。

3号机轰炸了东京的钢铁厂、化工厂、煤气厂,还扫射了一座兵营。

4号机遭到战机和炮火堵截,将炸弹扔进东京湾后逃逸。

5号机找不到预定目标,受到炮火干扰,临机轰炸了东京发电所和储油罐。

6号机跟在5号机身后,轰炸了东京的钢铁厂。

7号机的轰炸目标位于东京港,遭到密集的炮火袭击,还被6架日军战机碰上,轰炸了港区后开溜。

8号机刚起飞就出现故障,但还是轰炸了东京的一些厂房。

9号机顶着日本舰艇、地面防空的炮击,将川崎汽车厂和日本煤电公司给扬了。

10号机轰炸了日本特种钢铁公司,机体被日军防空打出18cm的大洞。

11号机飞往横滨,炸毁了一座带储油库的大炼油厂。

12号机目标是横滨的造船厂,但地面炮火猛烈,还遭到两架战机追逐,工厂上空布满了防空气球,根本无法投弹。

于是他们只能在逃窜时顺手炸了旁边的大仓炼油厂。

13号机负责轰炸横须贺海军基地,1枚炸弹砸穿船坞顶棚,炸伤了里面的军舰。

14号机负责轰炸名古屋三菱重工飞机场,取得了“30英里外都能看到烟”的优良战果。

15号机轰炸神户钢铁厂、川崎飞机厂、电力机械厂,投下了炸弹,取得了一定破坏。

16号机计划轰炸大阪,结果迷航改换成名古屋,它再次轰炸了三菱飞机厂和一座油库。

从“杜立特空袭”的美军任务目标来看,飞机厂、钢铁厂、炼油厂、油库、弹药库是它们选择最多的目标。

横滨造船厂和横须贺海军基地尽管都是海边目标,却有海军的战机执勤,有大批的舰上防空火力,本身还配备了防空气球,让战机无法准确投弹。

轰炸它们的难度比弹药库、油库小多了。

而且日本当时最缺的就是油料,打掉一座油库,日本人得着急上火半年;1944年以后,日本大量的战舰都因为缺油而出不了港,变成了活靶子漂浮物,包括几艘新造的航母。

战争是长期的消耗,所以基本上也不要指望一轮攻击就能灭掉对方的工业能力。

后来美军将战线推进,具备了完全的对日轰炸能力,他们马上开始了对日的地毯式轰炸。

到1945年中期,日本几乎所有的县以及外部的殖民群岛都遭到了美军的攻击(好像唯一没被袭击的是群马县,但年代久远我不太确定了)。

美军的轰炸实际上很少针对军事设施,因为军队训练有素善于隐蔽,还拥有很强的防御能力,轰炸地面军队其实效率很低。

所以美军将主要力量放到轰炸日本的工业设施上,以此来灭绝日本的战争持续能力。

换句话说——把他们炸回冷兵器时代。

这种对工业的袭击一直进行到二战结束,日本沿岸造船厂遭到重创,几乎是片板不能下海。

但神奇的是,日本还是维持了一些舰船的建造,尽管速度慢得出奇(以此也可以看出,想一波带走军用造船厂是不可能的)。

后来原子弹为什么要炸广岛呢,与广岛的海军造船发达,城市未受到较大破坏有直接关系。

著名的“吴港”就在广岛县,不过吴市与广岛离了些距离。

这里诞生了“大和号”战列舰,还有“很有精神”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从明治时期就是日本最重要的造船基地和海军大本营。

美军动用了各种方法袭击吴港,但是日军在江田岛上架了炮,将包括航母在内的一堆军舰丢在浅水区充当防空台,尽管美军轰炸得极为猛烈,但始终没能破坏掉船厂。

到1945年6月,战争即将结束,日本海军的大型战舰基本都集中在吴港,它们反正没有燃料,于是被固定在泊位,变成了难啃的炮台。

美军曾出动成群的B-29轰炸机轰炸,在7月1摧毁了吴市40%的城区,但港区仍然坚挺。

7月24日美军又出动航母舰载机,对其进行了1747架次的狂袭,炸毁多艘大型战舰。

然后28日再次空袭,发动了战争期间最大规模的空袭,将包括龙凤、葛城号航母在内的军舰都重创了。

代价也是巨大的,包括2架B-24轰炸机在内的133架飞机被击落,14架受伤,损失人员102名。

高于第三舰队此前任何行动中的损失。

所以,战争中造船厂这种大目标其实并不好打,无法依靠单轮的攻击消灭,亦很难在长期的作战中将其彻底破坏。

当然,现代战争肯定与二战表现得不一样,如果只追求一场短期作战的战术效果,将造船厂瘫痪不失为一种战法。

但话说回来,既然只是短期冲突,那么打船厂有什么用呢?

倒不如集中火力瘫痪对方的军队。

至少从这个角度来辩证,船厂并非什么高价值目标。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

    作者信息

    标签TA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