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在全国的口碑这么好?

文革红卫兵串联,我和一同学到上海。

在一餐馆吃面,每人要了三大碗。

我们都是老高三,年龄近二十岁的小伙子,正是长身体能吃能喝的时候。

我俩坐在一单桌,看着热乎乎六大碗面满满地摆在桌上,食欲大增。

我们仿佛感觉到屋里就餐的上海人有的在瞅我们。

上海人每人一碗,女的还有吃半碗的。

饿了!我们俩埋头狼狼吞虎咽,一会儿工夫,六大碗面一扫而光。

站起来发现许多上海人瞧着我俩,笑了。

我们尴尬地回笑一下,就出来了。

在东北大家都能吃,我们这个饭量,没人好奇的,况且我这位同学还个子高大魁梧吃这些都还不够。

六十年代南北人来往不多,产生好奇是自然的。

今天回忆这瞬间的情景还是满温馨的。

这些上海人微笑中明显的善意,令当时的我们很宽慰。

吃完饭,我们乘公汽。

人很多,车次也多。

队伍排得很长,大家秩序井然。

车上,我们不时地哈腰张望着车窗外的高大楼房,站在一旁的两位中年人问我们:东北有这么高的楼房吗?

我半开玩笑地说:沈阳哈尔滨的楼比这高的多。

他们笑了,说:那我们下次到东北得找你们俩,见识见识大东北。

我们说:没说的。

当时,我们居住的东北城市,乘车时大家拥挤抢座是家常便饭,到了车上是极少极少有人对生人热情搭讪的。

下车时人很多。

我们穿过马路来到这边的人行道上,不意间回头瞥了一眼。

看见在下车的人群中,有两三个年轻人在车旁好像是举着零钱,等待正在忙着打理的售票员为他们补票。

可能是车上人多,他们没来得及传递钱购票。

这种自觉的现象,当时在我们那个城市几乎看不到。

我们事先就听说有揭露电影演员赵丹的大字报。

下车后我俩就到了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

进门登记。

我写完,守门的老大爷就夸赞我,字写的好。

没想到,这守门的老人都这样对写字这么感兴趣。

我读书这些年只有语文老师一次表扬过我的字,这是第二次。

人是喜欢被赞美的,顿时令我对上海人有特别的好感。

以后进入社会,多次去过上海。

也曾在上海逗留一年的时间,遇到过许多好人。

但,最值得我可以评说的,还是我第一次初到上海的印象,因为那时的我刚刚步入年轻的岁月,还纯真些。

那时的上海还未步入拜金流行的时代,城市的本色也自然未曾被过多的装饰过。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

    作者信息

    标签TA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