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杀子疑云:雍正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亲儿子弘时削籍害死?

关于雍正将亲生儿子弘时削除宗籍并害死的事其实一直流传于民间,历史上弘时并非是被雍正害死的,不过他在24岁时英年早逝确实和被雍正削除宗籍有很大关系,下面就通过史料来了解一下弘时为何会被雍正削除宗籍,又是如何去世的,看一看历史上真正的弘时是个怎样的人。

弘时自幼性格就与父亲雍正不合弘时按序齿是雍正第三子,雍正一生共有十个儿子,但是夭折了六个,活到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即乾隆、五子弘昼、六子弘曕,所以弘时实际上是雍正的长子。

在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时弘时出生,其母为雍亲王侧福晋李氏,也是后来雍正的齐妃李氏。

在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也就是后来的年妃没有嫁给雍正前,弘时的生母李氏最为受雍正宠爱,因此在弘时幼年时也颇受父亲雍正的喜爱。

不过随着弘时年纪渐长,他的性格却与城府极深的父亲雍正不太相合,加上母亲李氏不及年氏受宠,他也逐渐不被雍正所喜爱。

弘曕是雍正的老来子,暂且不论,与弘时年纪最相近的兄弟就是乾隆和弘昼,但是弘时比乾隆和弘昼大了8岁(乾隆和弘昼同年生人,乾隆生日略大几个月),弘时在康熙晚年已经算是长大成人,而乾隆和弘昼年纪还比较小。

按照清朝的规矩,亲王的儿子年满15岁即可通过宗人府向皇帝请封为亲王世子,而亲王世子待遇非常高,比郡王的待遇还高,有了亲王世子就代表着亲王家族可以拿两份俸禄了。

但是身为雍亲王的雍正却并没有向康熙请封弘时为亲王世子,要知道在康熙时期,康熙诸子中只有老三胤祉被封诚亲王和老五胤祺被封恒亲王,算上雍正的雍亲王也只有三个皇子被封亲王爵位,按照史料记载胤祉请封了嫡子弘晟为亲王世子,胤祺没有嫡子,请封了长子弘昇为亲王世子,唯独没有记载雍正的亲王世子是谁。

按理说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弘时就已经年满15岁可以请封爵位了,且雍正的嫡福晋也就是后来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一直没有生育子嗣,而且也已经快过了生育年龄,作为长子的弘时完全可以成为亲王世子,但是雍正却没有为他请封,可见雍正对弘时有多么不喜爱。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雍正十分喜爱年幼的乾隆,他心目中是想等乾隆长大了让他成为雍亲王世子,即便雍正将来成不了皇帝,将来雍亲王的爵位他也希望由乾隆来承袭。

雍正不喜爱弘时主要还是由于性格原因,雍正这个人城府极深,心机很重,而历史上虽然对于弘时没有过多的记载,只有《清史稿》中对他一句话记载为: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那么弘时是如何放纵不谨,史料中没有详细交代,但是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的一件事情可以大致看出弘时是个怎样的人。

在《清世宗实录》中记载了雍正元年(1723年)年底,雍正在新年来临之际亲手写了“福”字赐给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当时正好弘时奉雍正的命令外出办差没在紫禁城中,弘时的老师王懋竑也恰好有事不在上书房,因此弘时和王懋竑都没有得到雍正亲手写的“福”字。

后来弘时回来就问老师王懋竑有没有收到“福”字,王懋竑当然也没收到,于是弘时就想亲自去找雍正说道这个事,王懋竑是个谨慎的人,他建议弘时不要直接去找雍正,而是先去找雍正的心腹时任户部尚书张廷玉,请张廷玉代为转达。

结果弘时却没有通过张廷玉转达,而是直接找到雍正询问这件事,后来雍正又亲手写了两个“福”字送给他和王懋竑才算完事。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弘时这个人性格比较直率,没有城府,想到哪就立刻说出来,而他的父亲雍正恰恰是一个极为善于隐藏自身内心想法,城府颇深的人,这也注定了他们父子俩性格合不到一起。

这也使得雍正在继位时决定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当时弘时已经年满20岁,还生育了一个儿子永坤,年长且有儿子,却被雍正直接排除在继承人之外而秘密册立了年仅12岁的乾隆为继承人,都因为雍正与弘时父子二人之间性格的不合,而且弘时这般直率的性格本身也不适合当皇帝。

而《清史稿》中记载的弘时的放纵不谨很可能就是在形容他的性格直率不够谨慎,但是弘时毕竟是雍正的亲儿子,雍正不会只因父子俩性格不合就放弃他,天底下父子之间性格不合的多了,没见哪个父亲能狠心不要儿子的。

雍正继位的时候,弘时已经娶妻生子,按照清宫规矩他可以不必搬进皇宫和父亲居住,可以自己在外面分府治事了,但是雍正还特意允许弘时携妻带儿住进紫禁城,并且还特意又给弘时聘请了谦恭谨慎的名儒王懋竑来教导他,希冀能让他做出改变。

由此可见雍正虽然不喜爱弘时,父子俩性格也不太合,但是雍正对弘时还是充满了关爱,也希望王懋竑能改变弘时,不过很可惜王懋竑并没能改变弘时。

雍正和弘时父子因胤禩最终闹至决裂胤禩是康熙第八子,他也是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事件中争夺储位最积极的皇子,他与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组成“八爷党”参与争位,在他本人失去康熙喜爱之后,他又扶持雍正的同母弟弟胤禵出来争位,因此雍正对他十分忌惮且不满。

但是胤禩为人斯文儒雅,心思细腻,待人宽和,人缘很好,在朝廷内外深得人心,尤其是像弘时这种性格比较直率的人很容易被胤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因此雍正不喜爱弘时的原因也可能是在康熙晚年他与胤禩关系比较亲近有关。

在雍正四年(1726年)时,胤禩一党被雍正清算,胤禩及其党羽都受到了雍正残酷的打压,胤禩和胤禟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分别改恶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并被囚禁起来,而胤誐和胤禵也都被褫夺爵位圈禁起来,还有胤禩的党羽也都受到清算。

在这个时候性格直率的弘时站出来替胤禩和胤禟求情,并直指雍正屠戮兄弟愧对康熙的信任,这肯定让雍正十分恼怒,弘时自雍正继位之后一点改变没有,现在又出来胳膊肘往外拐替雍正的政敌求情,雍正如何能不把多年来对弘时的不满直接爆发出来。

因此史料中记载雍正在下旨处理完胤禩和胤禟之后,又下了另外一道圣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

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

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

钦此!这道圣旨的意思就是弘时这种人不能再留在宫廷里给雍正当儿子了,既然他这么向着他叔叔胤禩,那不如就去给他当儿子吧,胤禩都已经被革除宗籍了,那弘时当然也要一同被革除宗籍,并交由康熙第十二子胤祹看管约束。

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曾经作过论证,他认为:世宗处兄弟之酷,诸子皆不谓然。

弘时不谨而有所流露,高宗谨而待时始发也。

孟森先生这意思就是弘时的性格不够谨慎,在雍正处理胤禩和胤禟时,其实乾隆对父亲雍正如此残酷对待兄弟的行为也不赞同,毕竟胤禩在雍正继位后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谋逆之举,只是胤禩由于有才能且还人望太高,因此遭到雍正忌惮和猜忌,才被如此对待,但是乾隆比父亲雍正还有城府还谨慎,所以没有表露出来对雍正处理胤禩的不满,后来在乾隆执政时期下旨宽恕赦免了胤禩和胤禟,也能看出来乾隆其实并不赞同父亲雍正之所为。

弘时则是直接对雍正处理胤禩的事情表露出来不满,还为此顶撞了雍正,加上当时朝廷中的王公贵族和重臣对于雍正处理胤禩的结果都是嘴服心不服,而弘时还敢直接表达出来,试想雍正如何能不震怒。

在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五年八月(1727年)弘时在圈禁中去世,年仅24岁。

关于弘时的死民间当时都传言他是被雍正直接赐死,也就是雍正狠心杀子,这个传言流传得很广泛,很多影视剧中都采用了这个传言,那么雍正真的会狠心把自己儿子整死?

其实不可能,看雍正的圣旨能知道,弘时被削除宗籍交由康熙第十二子胤祹监管,胤祹可是出了名的老好人,他一生崇信佛教,为人也比较佛系,雍正也是看中了胤祹性格柔和才会把弘时交给他监管,如果雍正真想整死弘时,他完全可以像关押胤禩那样把弘时关押起来,在缺医少食的情况下用不了多久弘时就会被折磨致死,雍正都不用担杀子的恶名,而雍正能把弘时交给性格宽厚随和的胤祹监管,这说明雍正一开始就没想对弘时下死手。

而且要知道胤禩在被雍正囚禁折磨仅半年多之后就去世了,弘时死的时候距离胤禩去世已经一年多了,胤禩的影响早已经消散,雍正再整死亲儿子弘时也没有意义,如果雍正想整死弘时的话,那么弘时恐怕就得和胤禩前后脚上路了,何至于晚了一年多。

最关键的是雍正连胤禩的亲儿子弘旺都没有整死,只是将弘旺圈禁起来,胤禩的亲儿子弘旺都没有被整死,雍正又岂能把自己的亲儿子弘时整死。

关于弘时之死在历史大剧《雍正王朝》中演绎为雍正赐死他是为了乾隆扫清障碍,实际上弘时根本就构不成是乾隆的障碍,他和乾隆在雍正那受宠爱程度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他除了年纪比乾隆大之外,各方面与乾隆都无法相比。

而且历史上乾隆似乎与哥哥弘时关系还很不错,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当时雍正已经驾崩,乾隆刚刚登基继位,乾隆很快就颁布了一道谕旨: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

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

正是乾隆这道谕旨才算把死了八年的哥哥弘时重新收录回皇室宗籍身份,这也说明乾隆与弘时之间关系还算不错。

所以说雍正并没有害死弘时,很大可能弘时因为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之后,所以在圈禁之所抑郁而亡。

毕竟虎毒还不食子,雍正再如何狠心,他也不会有杀子的想法。

写在最后因此雍正之所以削除亲儿子弘时的宗籍身份主要是因为政敌弟弟胤禩,虽然因胤禩的事情雍正对弘时很震怒,削除了他的宗籍还把他圈禁起来,但是雍正并没有害死他。

其实弘时的人生悲剧也算是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事情的延续,一场“九子夺嫡”不光牵扯到了康熙的儿子们身上,连孙子弘时也难逃悲剧命运,只能感叹弘时的悲剧命运正应了那句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话。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

    作者信息

    标签TA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