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地方适合一个人去游玩呢?
像广州的小洲村,乡间风景恬静自然。
[第19期]小洲村Meeting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城郊乡村游变成了炙手可热的休闲胜地。
宁静的阳光洒在村落的小路上,徐徐微风抚慰着人们紧绷的心弦。
说起广州城区内的古村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小洲村。
小洲村作为广州最早的古村落之一,人们大概都熟知这里的商店、小吃、小桥流水,而其中的故事却逐渐被时代遗忘。
初到小洲村,脚踏青石板路,浓郁的树荫在河水波光的映衬下更显得绿绿葱葱。
三三两两的村民或闲逛或打牌或坐在树荫下惬意地聊着家常。
沿着古道一直走下去,会经过由两块长长的石板铺砌成的古桥——娘妈桥,桥的尽头是一家透着古岭南气质理发店,据说已有100多年历史。
理发店的墙面贴满了旧画纸,墙角堆放着琳琅满目的旧物,年代的变迁在这里可见一斑。
老板陈大亮师傅是这家理发店的第四代传人,说起理发店的发展,陈师傅的话里既有自豪又透着无奈。
镇店之宝是一张雕着绿藤黄花的理发椅,是用当时质地最坚硬的木头和生铁合制而成的。
“从沙俄进口的!据说花了15个大洋,而当时建一间房也就40个大洋。
从开业那天用到现在,仍然立放自如……”陈师傅介绍道。
往上看,头顶上是70年代的“钻石”牌电吊扇,算是店里比较年轻的“员工”了。
陈师傅16岁来到理发店当学徒,一晃眼,40多年过去了。
陈师傅从懵懂少年变成第四代老板;理发价格从1979年3毛钱变成现在12元。
不变的是,只为解决“头等大事”,不变的是街坊邻里的人情味。
陈师傅无奈地感叹,理发店在现代发廊的冲击下,已经举步维艰,加上没有年轻一代肯来学习这门手艺,百年理发店很有可能在陈师傅之后,成为历史。
走出理发店,沿着古宅间的小路一直行走,绕过一片桂香扑鼻的篱笆院,就能看到一座庄重肃穆的祠堂——简氏宗祠。
祠堂建于清代宣德六年,至今仍有简氏后代回到宗祠祭祖。
走进去祠堂,一片荫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现在的祠堂除了具有祭祀祖先的功能外,门前的小广场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祠堂内部的侧房则出租给商家或其他社会组织用于办公。
每天来小洲村的游客络绎不绝,于是祠堂就在村民和游客的穿梭中,成了一幅以青灰色砖墙为底色的市井图画,让这个古风古韵的小村庄多了很多活力和生气。
在祠堂左后方的不远处,有间享誉岭南的稀有屋子——蚝壳屋。
据说,500多年前小洲村的周边还是一片汪洋,小洲村的祖辈们就地取材,从海岸掘出大量蚝壳建成蚝屋,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现在蚝壳屋已被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
走过蚝壳屋,沿着小河来到一块豁然开朗的地方,一座两层楼高的方形黄色建筑便映入眼帘,墙上赫然写着大红的正楷:小洲人民礼堂。
礼堂建成于1959年,现在已从召开村民大会、播放电影以及集会的地方,变成了艺术工作室和展厅。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一拨广州著名的艺术家、美院的老师、美协和画院的一些人,还有珠江电影制片厂的人,共同来到小洲村建立了“艺术村”。
从此,这个千年村落与岭南艺术有了解不开的缘分。
2015年,杨帆老师和胡震老师,利用小洲人民礼堂这个历史建筑,策划起艺术项目,办起了展览。
这一办,十多年就过去了,杨老师也成了小洲村居民中的一员。
在小洲村逛上一个午后,随处可见一间挨着一间的文艺小店、艺术家工作室、小旅馆、小食店。
这些青春、现代的元素,一个个镶嵌在小洲村古老的砖墙间,让这座村子有了格外灵动的气息。
有一些情怀正在遗失,有一些艺术正在生长。
闲步在宁静的石板路上,除了那些吸引镜头的商店,还有更多接地气的老广故事等待你用心挖掘。
周末,我去小洲村寻找老广的故事,你一起来吗?
出品:广州日报大洋网全媒体新闻中心编辑:董晨晨、吴雪莹图片:董晨晨、冯丹丹、吴雪莹采访:董晨晨、冯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