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和英语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中文与英文最大的区别在于英文是音、义二维的。
中文是形、音、义三维的。
音、义二维需要给音符定义。
通过定义的音符来延展思想。
因为定义,所以判断就非常简单。
符合定义为正确,不符合定义为错误,非此即彼。
一是一、二是二。
定义可以设定。
将设定通过逻辑演绎而被验证产生了科学。
或者说科学是建立在虚假上追求真理的结果。
也就是说定义通常会不真。
所有英文表达存在不真现象。
需要有一个质疑的过程。
因此在英文的语法上就有许多讲究。
主谓语、时间序列、动态、静态。
在逻辑上要求表达清晰。
用英文来表达静态固定的事物差别,就可以非常仔细而明确。
而世界是动态变化的。
用英文来表达动态变化的事物差别。
会变得琐碎而又不准确。
因为每产生一个新词汇,都需要一番定义。
所以在信息爆炸时代,将会越来越不方便。
乃至崩溃。
形、音、义三维是通过对形、音之范式相与比述来理解意义所在的。
相与比述不同,意义就不同。
所以不明白其中方法就会觉得中文很难。
但理解后就会越用越方便。
世界是变化的、认识变化运动的最科学方法就是借助参照物相与比述。
也就是说中文是最科学的文字,能够准确抓住事物的变化状态。
或者说中文是通过真理来传达信息的。
中文表达重在关注与体现变化。
中文的导向是文化。
因此在古代中文与口语是不同的。
中文注重文法,注重相与比述的内在关系。
每个字都是范式(典范式样)。
字与字的连接都在于相与比述的导向。
只要范式之间可以相与比述便能组成新的词组。
因此中文的后备词汇量十分强大。
几乎不用再造新字也能应付。
所以在信息爆炸时代,中文会越用越好用。
最关键的是中文充分运用了大脑。
也就是说用中文会提高智商。
简单举例。
比如“中”。
《说文解字》:“中,内也。
从口丨下上通也。
”。
种子生根发芽指向于外壳内是中之范式。
口表示种子的外壳,丨下上通表示种子生根发芽。
种子生根发芽指向外壳以内便是中间。
种子生根发芽指向外壳里的内核便是中心。
中是一个相对种子认识的概念。
“中”是“种”的本字。
所以“中”的意思与“种”的意思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种”有两种读音,“中”也有有两种读音。
“种”读zhǒng ㄓㄨㄥˇ时其义大都从种子相与比述来会意。
“中”读zhōng ㄓㄨㄥˉ时其义大都从相对于外而指向于内相与比述来会意。
“种”读zhòng ㄓㄨㄥˋ时其义大都从下种之行为相与比述来会意。
“中”读zhòng ㄓㄨㄥˋ时其义大都从由外向内而受到相与比述来会意。
因为字义不是来源于定义。
因此通过相与比述可以产生新的内涵意义。
比如:中间,即中与间之相与比述。
门隙可见日(月)处是间之范式。
中与间两范式叠加。
与之相间之中谓中间。
中枪、种稻。
中枪之“中”是向内的,有由外向内受到的意思。
种稻之种是向外的。
有由内向外给予的意思。
中枪,因枪有两种,刺枪(如:红缨枪),机械枪(如:手枪)。
枪是打击类武器。
中与枪相与比述便是指某受到枪击之伤害。
谁或什么中枪是指枪刺谁或什么的身体或枪的子弹射谁或什么的身体。
即使词汇也不是定义的,通过相与比述可以产生新的内涵意义。
比如:“中兴”这个词。
中字之范式与兴字之范式相与比述。
一般情况下都指“国家由衰退而复兴”。
中兴是一种现象,指的是王朝中期的兴盛,统治者一般用改革实现“中兴”。
比如: 商朝:盘庚中兴。
周朝:宣王中兴。
等等。
清朝还有同光中兴。
但是中国现在有一个著名的上市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兴通讯”。
这个“中兴”虽然也有希望“国家由衰退而复兴”的意思。
但相与比述之下主要是在指“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意思在相与比述之下有了新的内涵。
相与比述犹如意义的生育通道。
语素、语境、语词都可以相与比述。
单单“中”字就可以衍生几千个词汇。
词汇还能衍义而不必再造新字。
因此当掌握了一定字的数量后,就会越用越好用。
而且每一个字都是范式(典范式样)。
当经常接触经典,就会努力把自己成就为经典。
因此在经典熏陶下的中国人都会在潜意识中去成就自己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