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的不是房价,是货币发行量”这一说法是否有道理?

最近,有网友提出:“涨的不是房价,是货币发行量”这个观点。

我们表示认同,2008年末我国的M2是47万亿,而到2018年末,M2规模达到185万亿,10年时间,M2差不多涨了4倍。

目前,我国的M2规模相当于GDP的2倍。

如此高的货币增速不要说在发达国家,即使发展中国家也是比较罕见。

而同时,2008年上海的房价1.5万/平方米,而到2018年底上海平均房价达到6万元/平方米,10年时间也是涨了4倍左右。

基本上M2涨了多少倍,房价也涨了多少倍。

所以,“涨的不是房价,是货币发行量”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

可能有人会问,这10多年来,究竟是什么促使了房价大涨,货币超发的呢?

我们归纳了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中国推动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房地产需求,至少3个亿的农民进入城镇当了市民。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8%。

而这些人又是需要从银行贷款买房的,所以农民变市民,导致购房需求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地的购房需求一直在升温。

再者,棚改货币化安置。

就是国家发改委授意国开行,通过PLS(抵押补充贷款),就是拿棚改地块作为抵押物,再把印出来的基础货币直接发放到地方政府那里,由地方政府发放到棚改拆迁居民手中,这样棚改居民手里有钱了,就跑到附近去购买商品房,结果导致三四线城市房价大涨。

试想,通过直接投放基础货币给棚改居民,去周边购置房产,房价哪有不涨的道理?

再次,投机性购房需求。

很多人看到国内房价大涨,具有很强的赚钱效应。

于是想趁机赚上一笔,就贷款购买了多套房产。

也有一些人自己有房子住,也不缺房,但是看到房价大涨,也忍不住想投机购房了,于是这样的需求集中释放出来,而银行又不愿意放弃个人房贷业务,所以,房价大涨,大量投机性购房需求入市,房价这些年哪有不涨的道理。

最后,刚需及改善性需求入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M2规模。

本来刚需也不见得非要买房,但是看到房价天天涨,几年翻番。

很多人害怕今天不买房,以后连一间卫生间都买不起了。

正是因为大量刚性和改善性居民家庭恐慌性入市,导致了房产占据我国家庭总资产的77%,金融资产反而占比只有23%。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几套房产不稀奇。

有人说“涨的不是房价,涨的是货币发行量”这个观点没有错,近10年来M2总规模涨了多少倍,房价也涨了多少倍。

中国M2规模现在达到192万亿,主要还是房地产需求给推高的。

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需求?

主要还是城镇化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投机性需求入市、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恐慌性置业。

在大量的购房需求之下,M2规模不迅速扩张才是怪事。

前些年,M2规模总是保持两位数增长。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

    作者信息

    标签TA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