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北京保卫战,于谦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是否为正确决策?为什么?

由结果(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反推于谦“出城迎战”的决策是非常高明且正确的。

北京保卫战的背景1、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

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

1449年北京保卫战,于谦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是否为正确决策?为什么?,第1张

2、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动下,准备亲征。

虽群臣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3、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

4、行至土木堡,瓦剌伏兵四起,明军溃败。

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

明英宗被俘。

5、瓦剌也先携明英宗兵分二路,一路经宣府进攻居庸关,从京师正面吸引明军。

另一路由也先亲率主力3万人经大同进攻紫荆关,迂回京师。

也先的优势1、俘虏明英宗朱祁镇。

进可使明军投鼠忌器,退可要求大明割地赔款。

2、于土木堡一役,大破明军,士气正旺。

3、全是骑兵,来去如风,进退自如。

可快速围攻北京城,亦可洗劫四地,还可退回草原。

大明的劣势1、皇帝被俘,可被也先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2、明军精锐尽失,北京城内军力不足,且士气低下。

3、居庸关,紫荆关兵力和粮草不足4、朝堂意见不统一,有南下的,有坚守的大明采取的措施1、统一朝堂意识,绝不南迁,坚决保卫北京城。

2、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被俘的明英宗为太上皇。

3、稳定北京城民心,诛除宦党,平息民愤,同时坚壁清野,将北京四周百姓及其粮食迁入城中。

同时日夜从通州运粮至北京城。

4、从各地调来兵力,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军队。

在北京周围。

布置兵力,严把九门。

注意日夜操练军队,迅速地提高战斗力。

5、调派兵力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拖延也先大军前进速度,以空间换时间。

6、选择出城迎战,避免被围城打援和弹尽粮绝。

北京保卫战过程1、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也先大军逼近北京。

于谦派兵迎击,打败也先部队先锋。

2、十月十二日晚,两路明军主动出击,斩杀瓦剌军数百,乘胜而归,使军威大振。

3、十月十三日,也先大军集中全力进攻德胜门。

于谦命城上守军发神炮,火箭轰击也先军。

随后明军又从彰义门、德胜门抽兵增援,终于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4、十月十四日,也先军进攻彰义门。

于谦又派兵在彰义门外迎战。

明军前队用火器轰击敌军,后队由弓弩压阵跟入,击退了也先军的进攻。

5、十月十五日也先唯恐后路被切断,便于夜晚率一部人马,挟持英宗朱祁镇向紫荆关撤退。

6、十月十七日,也先军撤出紫荆关,不久退往关外。

7、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出城迎战只是北京保卫战所采取的一种战术,但却又无比的高明。

1、北京城人口众多,再加上各地勤王军队涌入,导致粮食紧张。

一旦选择坚城死守,很容易弹尽粮绝,导致北京城破。

2、会被也先大军围城打援。

也先大军尽是骑兵,各地援军已步兵为主,很容易被骑兵打败。

3、出城作战可以调动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

后续1、夺门之变,英宗复位。

2、于谦被杀,千古奇冤。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

    作者信息

    标签TA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