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下一个霸凌工具?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歌曲养活了中国大半华语乐坛,例如中岛美雪的歌曲。
早期的中国互联网也是差不多境况,不过“翻唱”一词需要换成“对标”。
中国现在很多互联网大厂都有对标原型,例如搜狐之于雅虎,阿里巴巴之于亚马逊,腾讯之于脸书等。
互联网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下一个霸凌工具?
我想对于现今中国互联网来说不会,但其他国家或地区不敢保证,毕竟发展状况与布局存在差异。
互联网算是一种思维模式体现而有别于于实体硬件,如果一个国家具备这样氛围和用户基础就很难被颠覆(网络战争此处不论)。
对于现在中国互联网来说,已经过了必须通过对标来实现产品的环境,个人觉得亚马逊宣布2019年07月停止中国电商业务就是最好的象征。
以现在中国互联网环境、用户基数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来说,就算是曾经对标的产品现在也不想扯上关系,美团就是最好的例子。
美团未来的目标是对标阿里巴巴和亚马逊,而非饿了么,也不是对标原型之明星创业公司Groupon。
中国互联网迅速的发展,现状与二十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加之移动互联网早在几年前就超过PC互联网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得移动互联网者得天下,而移动互联网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渗透率显然不如后起之秀中国市场。
毕竟美国国内经过几十年经济快速增长,一切都日臻成熟,移动互联网这种新动能就很难像新兴国家一样,如此轻松地撼动传统消费模式的理念,从而给人以尾大不掉的感觉。
事实上也是如此,故在此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对标原型反而不如模仿者结果。
这就很可能导致两种极端出现,一种是你停止我也罢,另一种就是你停止我自创。
前者就好比《爱情公寓5》将作为该系列的最终季,毕竟美剧《生活大爆炸》经过十二载光阴已经走向完结。
而后者用中国互联网的表现就诠释得淋漓精致。
现在抖音已经反推到世界各地,其连续五个月霸占苹果AppStore下载排行榜,成为全球受欢迎的App,足以见得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力在逐渐上升。
信息流算法分发的今日头条、依靠社交功能崛起的拼多多、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等这些都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孵化结果。
而美国由于信用支付过于完善、支付习惯形成和生活习惯时间安排等条件限制,也就缺少线上线下交易入口,就像美国航空业十分发达、家庭用车占比高,导致并不愿意修建高铁一样,自然也就和兴起事物脱节。
不可否认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实力仍然强势,通过全球股票市值表现就能窥探一二。
但我们已经成长成熟,并不会在互联网方面受到霸凌。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