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济和未来发展?

徐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关于这个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文字引自最近徐州某公众号发布的文章,这句话说的颇有意境。

但接下来,这篇文章对徐州的未来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徐州发展已经落后了徐州实体经济和民企支撑不足徐州铁路地位或慢慢下降没有实体经济的城市,一定不会有未来……涉及到徐州的发展前景,小编觉得,或许我们可以套用另一个句式:你看好或者不看好徐州,她就在这里,不骄不馁,昂然前行。

是为引。

一组干货先看看2017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左右。

工业经济稳中趋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快于全省2.4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5.9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66.5%,城镇登记失业率1.85%。

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1元,同比增长9.5%,居全省首位。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3元,增长9.0%,居全省首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7元,增长9.1%,居全省第三位。

居民收入低的城市,没有未来?

徐州居民收入在全省甚至全国排名不高,这一点无需否认。

在涉及淮海经济区的报道中,我们也不讳言,这里可以说的上是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洼地”。

但,这是现状,不是未来。

(故黄河畔的铜牛)透过现状,我们要尊重历史。

徐州曾与黄河抗争两千年,地下一层又一层的古城遗址,那是被无数摧毁的徐州财富;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九里山下仍埋藏着古人遗落的旧刀枪,那是被无数次被打断的发展机会;徐州是近现代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几十万黑面白牙的矿工兄弟,在黑暗中挥舞铁镐,照亮了全省乃至华东的经济起飞跑道……说历史,徐州足以骄傲。

但客观来说,这份历史背景也成了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透过现状,我们要看清前路。

一座城市不是窝里的雏鸟,光靠在原地喊饿喊穷,永远不会有进步。

底子虽然薄弱,但徐州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从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来看,徐州已经连续11年高于全省全国;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徐州居民收入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样排在全省第一。

今天的徐州,只要保持跨越式发展的势头,盯住弯道超车的目标,站高一步,想深一步,看远一步,未来岂止是光明,简直是非常光明!没有实体经济的城市?

没有未来?

有人拿出一份徐州纳税榜前50名的列表,其中大部分为能源、重工、地产等传统企业,以此来指摘徐州的经济结构。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眼2017年世界(营业额)前10强企业名单:可以看出,世界前10强企业中,能源企业占了5席,而风光无限的IT行业,只有苹果公司勉强排在了第9名。

难道说,席卷全球的“互联网经济”只是个噱头?

并非如此。

能源、重工、地产等行业,因其行业特性,易呈现出资源集中、规模庞大、营业额高的特点,但少数几个大鳄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体量。

海量的中小型企业虽然排不进这份榜单,但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一点无论是放在全球、全国还是徐州,都一样适用。

抛开这份扰乱认知的榜单,徐州的实体经济到底如何呢?

还是要从统计数据来看。

2017上半年,徐州新登记企业1.9万家,注册资金1142.76亿元,同比增长58%;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45.41亿元,增长13.8%;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123.7%,连续三季度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不仅是经济总量势头良好,徐州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同样步伐稳健。

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5%;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收入增长2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7.9%;六大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2%,而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增速低于全部工业2.6% 。

坐在山洼里,自然看不到海边的风景。

有些人,一边羡慕一线城市的高端经济,一边总以为徐州发展靠的是卖资源、卖人力,殊不知徐州经济引擎正在快速升级。

看今天的徐州经济,要去中关村信息谷,要去淮海智慧产业园,要去开发区,要去高新区,要去大数据产业园,要去物流园……看罢这些地方,你就会感受到,徐州的未来岂止是广阔,简直是非常广阔!老牌交通枢纽城市,没有未来?

徐州是“老牌”交通枢纽城市,不是“过气”交通枢纽城市。

(京沪高铁提速实验体验票)在全国的交通版图中,徐州的地位从未被忽视。

在漕运时代,徐州是京杭运河上的明珠;在蒸汽机车时代,徐州是全国最早呈现铁路“十字”的城市之一;在高铁时代,徐州是最早通达动车组的城市之一;今天,徐州通行两条高铁(京沪、郑徐),在建两条高铁(徐连、徐宿淮盐),若干条高铁正在规划中(合青、徐菏、京沪二通道…);徐州市属的新沂,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区将通行三条高铁;京沪高铁重返时速350公里,首发实验在北京-徐州区间进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徐州的交通枢纽地位都不可撼动。

国家十三五交通规划图(局部)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网的进一步延伸、织密,越来越多兄弟城市通达高铁,也有不少城市拥有两条以上高铁交汇,成为新的交通枢纽。

对于这一趋势,徐州的反应该当如何?

难道是失落,难道是嫉妒?

这不是一座雍容自信的城市该有的器量。

(德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密集交通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密集的交通网络,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言自明:世界上有名的经济发达地区,无不有密集的路网支撑。

在全国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徐州与华东的关系更紧密了,徐州与华北的联系更频繁了,徐州与华中的交流更密切了,徐州与华南的贸易更繁忙了,徐州与西部的对话更便捷了……这难道不是值得雀跃欢呼的好事吗?

这难道不是徐州加速发展的一大机遇吗?

这难道不是展示徐州魅力的更广阔舞台吗?

读懂今天的全国交通地图,你就会感受到,徐州的未来岂止是远大,简直是非常远大!徐州的未来在哪里?

- 人才 -人才是新世纪最重要的发展资源,这一点已成为全球共识。

关于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徐州有优势也有短板,有规划也有抓手。

作为地级市,徐州拥有12所高校,其中1所国家211重点大学,6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约20万人…强大的科教实力是徐州发展的人才富矿。

而作为人口大市,徐州也是人力外流大市,这一点值得关注。

小编通过网络找到一组徐州人口数据,简单分析,结果如下:可以看出,2013年对于徐州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常住人口由下降趋势转为增长趋势、流出人口虽然仍在继续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到2015年,徐州人口流出增速转为负数,说明徐州人才已经开始回流!另一方面,2016年徐州户籍人口达到1041万人,增幅为1.2%;而同年的自然人口增长率仅为5.66‰,这说明,在新增的徐州户籍人口中,有接近一半是自外地迁入。

关于人才引进,徐州也有具体举措:2016年,徐州推出《徐州市高层次领军人才服务办法(试行)》,对高端人才在徐生活保障、项目审批、购买住房、办理户籍等提供一系列便利;在打造\"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全链条区域创新体系方面,人才被提到重要的位置。

可以说,争取人才的战场上,徐州后劲十足,大有可为!- 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而今天的徐州,就是遍地金银的生态宝地。

采煤塌陷地变身湿地公园,徐州人的创举被人民日报、央视点名表扬;“龙须沟”变身国家水利风景区,丁万河入选“最美家乡河”;全国生态园林城市,徐州排名第一;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徐州全省第一。

“绿色经济”是未来重要的发展增长点,徐州在这方面潜力无穷!- 乡愁 -徐州是一座有根的城市。

徐州的碾庄镇和铁富镇,分别入选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特色小镇,而在创建特色小镇的活动中,徐州还有大批乡镇表现亮眼,有特色旅游小镇,有水果种植小镇,有桑蚕文化小镇,有新型电商小镇……乡镇的活跃,为徐州织起了庞大的根系,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徐州是一座有魂的城市。

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对“千城一面”的发展怪相说不。

景区、绿地、水系的精心规划,为城市铺好了妆底;多规合一、重视文化的思路,为城市勾出了轮廓。

最近,徐州入选国家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总体格局,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城市精神、特色、魅力。

徐州是一座有底蕴的城市。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的文化辐射力同样首屈一指。

汉文化、美食文化、养生文化、书画文化、战争文化、玉文化、民俗文化……徐州文化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影响深远。

这样一座有情感纽带、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城市,必将汇聚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源,徐州发展的“软素质”同样过硬!* * *好高骛远固然不对,妄自菲薄也不可取。

面对上千万胼手砥足、努力前行的徐州人,面对历尽沧桑、凤凰涅槃的徐州城,轻飘飘一句“没有实体经济”,大剌剌一句“没有未来”,是对徐州最大的不尊重!而我们,就是要在徐州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要为徐州鼓与呼!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

    作者信息

    标签TAG

    相关文章